新聞中心
11月21日,《中國建設報》刊發《蘇州全鏈條破解廚余垃圾分類難題》專題稿,全面系統介紹蘇州市破解廚余垃圾分類難題的經驗。
蘇州市通過實施“腰桿子、腳板子、心窩子”三大工程,逐個破解終端處置、中間收運、源頭投放難題,確保垃圾分類工作閉環順暢運行,形成了廚余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的蘇州模式。在該專題中,中新公用合資項目蘇州工業園區餐廚(廚余)垃圾處置項目及其運營也是該領域“蘇州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腰桿子工程:破解處置能力不足難題”篇章中,截至2021年10月,蘇州市已建成運行的廚余垃圾處理設施259座,日處理能力達5455噸。
作為案例之一的蘇州工業園區餐廚(廚余)垃圾處置項目處置規模為600噸/日,項目工藝為厭氧發酵,在處理對象、污染物處理和資源化產品利用方面都與區域內的其他市政環保設施實現了協同。在處置對象方面,可以協同處置城市各類有機廢棄物,包括餐廚垃圾(含地溝油)、廚余垃圾(農貿市場有機垃圾)、過期食品;在污染物處理方面,該項目的滲濾液與城市生活垃圾轉運站的滲濾液可以協同處置;該項目的沼渣和園林廢棄物協同處理后制成營養土,沼氣凈化提純后直接進入城市燃氣管網,實現了資源化產物的協同利用。
在“腳板子工程:破解分類收運管理難題”篇章中,目前蘇州市配置廚余(餐廚)垃圾收運車輛1914輛,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綜合管理平臺,所有進入終端的車輛均要進行計量,通過數據的實時上傳和分析,形成監管可視化、垃圾分類“一張圖”。
作為案例之一的蘇州工業園區餐廚(廚余)垃圾處置項目采用收運處一體化模式,共有餐廚(廚余)垃圾收運車50輛,其中20輛用于小區廚余垃圾收運,日均收運廚余(餐廚)垃圾530噸。為規范收運行為,園區制定了一套嚴格的收運申請流程——首先由商戶或小區提出收運申請,然后由街道進行現場驗收后向園區垃圾分類管理部門提交廚余垃圾收運申請,最后由該項目負責企業進行現場勘察確認,約定收運位置和時間,確定收運路線,確保廚余(餐廚)垃圾分出后得到及時有效的收運和處置。此外,收運車輛上均安裝了智能化監管系統,主要功能包括車輛定位軌跡、視頻監控等,可通過信息化平臺對車輛軌跡、車速及駕駛員行為進行監管,確保駕駛員安全駕駛的同時對所有商戶和小區應收盡收。
(來源:中國建設報,2021年11月第8028期,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