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編者按:近日,《新華日報》聚焦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中新集團旗下中新公用共同申報,生態環境部批準的“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試點項目”,總結項目試點三年來的運行情況和經驗。
園區經濟占據江蘇經濟“半壁江山”,但環境管理壓力不小,全省園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比達75%以上。2019年12月,生態環境部同意全國4個項目開展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試點,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作為試點之一。
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是以小城鎮或園區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委托具有專業能力的環境服務供應商提供水、氣、土等多要素、多領域協同治理服務,服務付費與環境質量改善或污染減排量等掛鉤。2020年—2022年三年試點期將滿,這一模式運行得如何?專業服務機構對園區環境治理體系有何影響?試點能為園區環境管理提供哪些新的思路?
循環利用,減少污染外排
“按效付費在PPP等模式中也有,但不一定能實現不同治理要素上的打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高級工程師辛璐說,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強調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整體治理,環境治理模式也由工程治污向環境綜合治理服務拓展,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改變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路,更突出污染物協同治理、資源能源綜合利用。
11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蘇州工業園區東南部的基礎設施循環經濟產業園。近一公里的道路兩側,匯集了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廠、垃圾中轉站、餐廚垃圾處理廠、綠化垃圾處理廠等,幾乎聞不到異味。
“我們旁邊是污水處理廠和垃圾中轉站,園區的餐廚垃圾、廚余垃圾在我們廠區處理,產生的廢水預處理達標后就打到隔壁,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再排放。”華衍環境產業發展(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元宸指著幾十米外的厭氧發酵罐告訴記者,餐廚垃圾處理廠目前每天處理餐廚垃圾300多噸、廚余垃圾200多噸,厭氧處理產生的廢物大多被就近利用——沼氣提純后輸送到五六百米開外的港華天然氣門站,供給園區居民使用;沼渣能做成有機肥,用于園區綠化。
離開餐廚垃圾廠,行駛三四百米后來到中法環境污泥干化廠。廠內一塊展牌上顯示:“本月:8227.81噸,連續安全穩定運行4178天”。中法環境運營維護部副經理喬凱告訴記者,園區市政污水廠的濕污泥在廠區干化處理后,直接通過皮帶運輸至幾十米外的東吳熱電、與燃煤摻燒發電,干化過程中產生的廢氣經過管道收集后直接到東吳熱電焚燒處理。
“餐廚垃圾處理用的是微生物技術,冬天需要保溫,污泥干化廠也需要熱量,熱電廠能就近供熱,污泥干化后又能作為燃料被熱電廠循環利用,唯一需要運出園區的就是爐渣。”蘇州試點項目承擔單位、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市政公用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新公用”)工作人員蔡培杰說。
專業托管,降低治污成本
“工業園區污染物類型復雜、處理難度大,治污設施前期投資大,如果工業企業將污染治理交由專業的環境服務商建設、運營,可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還將減輕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監管壓力。”辛璐認為,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提供的產品是系統性解決方案、管家式環保服務,涵蓋咨詢設計、投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等各環節。
蘇州工業園區生態環境局水務處副處長華喜萍告訴記者,早在2005年,園區的市政供水、污水就以特許經營的方式交給中新公用處理,“雙方要做什么,協議里寫得很清楚。園區的自來水廠、污水廠、管網、泵站,這些水方面的公用設施都由企業來投資建設和日常運行管理;我們主要負責政策法規落實、專業規劃編制、管理細則和建設計劃的制定及日常監管等工作。”
“試點內項目均由中新公用及合作方建設和運營,建設資金大部分是企業自籌,多數是使用者付費模式,用水、用電由政府定價,污泥干化的部分處置費需要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承擔,生活垃圾分類項目為政府付費,危廢處置按照市場價格。”蔡培杰表示,中新公用與中華煤氣、法國蘇伊士等合作方成立合資專業公司,通過統籌管理各專業公司,為園區提供一體化環境服務,“比如餐廚垃圾處理每天產生沼氣大概2.5萬立方米,和園區每天幾十萬立方米的用氣量相比并不算多,如果沒有早期就近的管網規劃,接入天然氣管道的可能性很小,但在一個系統內,規劃基于物質和能源的循環利用、梯級利用,再通過內部收益調配、就近規劃建設等,很容易實現沼氣再利用。”
規劃先行,將環境治理融入園區建設
環境質量改善效果或污染減排量,是環境綜合治理托管服務模式下的付費依據。“環境服務商在項目服務期間穩定運行,才能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這倒逼企業不斷提升自身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通過構建多要素協同處置共生鏈和提升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效率等方式,提高污染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辛璐說。
“規劃建設第二污水處理廠時,開始考慮循環利用,二污廠、污泥干化廠都結合東吳熱電廠的熱源規劃,為餐廚垃圾處理廠和綠化垃圾處理線預留了空地。”蔡培杰告訴記者,隨著蘇州工業園區發展,餐廚垃圾、廚余垃圾、農貿市場有機垃圾、綠化垃圾等逐漸增多,2018年啟動建設了餐廚垃圾處理項目,蘇州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后,又在原有廠區基礎上擴能。
根據入駐園區企業需要,中新公用又投資建設了危廢收集、危廢處置項目。控股子公司中新和順環保(江蘇)有限公司自籌資金投資建設危廢收集平臺,于2019年1月起運營。這是江蘇第一家小微企業危廢收集平臺,服務生物醫藥產業園、蘇州納米城等地的中小微企業。2020年5月,控股子公司中新蘇伊士環保技術(蘇州)有限公司自籌資金建設的固廢綜合處置項目運營,處理規模為每年3萬噸,可與中新和順協同處置。危廢燃燒產生余熱,通過專門建設的供熱管線,每年可回收蒸汽4.5萬噸,替代勝浦區域原有小鍋爐。
蔡培杰介紹,能源在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的運營成本中占比較大,部分項目面臨排放提標改造壓力,推高了污染物綜合處置成本,接下來,將持續開展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實施、生產智能化的節能降耗改造,以降低項目運營的能耗水平。
(來源:《新華日報》,有編輯)